由于两人居住在勐海县边境一个少数民族村寨,该村紧邻边境,地形复杂,有偷渡人员挖掘地道直通境外。公安人员每次进村抓捕都无功而返,走访村民也得不到有价值的线索,由于两人手机早已更换,通过技术手段找到两人的计划也落空。
针对此类重大毒品案件追逃面临的取证难、到案难问题,检察机关探索构建“案件线索移交——侦查进展反馈——处置结果通报”闭环监督模式,通过锁定关键证据、协调跨区域侦查协作、评估强制措施必要性,打破环节壁垒。“其间,我们检警5次会商抓捕方案,3次赴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排查后,最终判断二人可能已潜逃境外。”昆明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官助理邓与骁介绍说。
2024年,因打击缅北诈骗团伙行动,大批境外人员回流。办案检察官详细分析了特某乙的家庭情况,发现他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且平时对孩子比较关心,据此信息研判其可能会因挂念孩子而借机潜回。在同公安人员会商后,公安机关加强了对境外回流勐海县人员的监控。
同年8月26日,勐海县某医院门诊的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一个可疑对象,画面显示,该可疑人员正带着一名小女孩在医院候诊。公安机关通过大数据人脸比对,发现该可疑人员就是特某乙,于是迅速赶到医院盘查。特某乙发现公安人员后,立刻逃跑并反抗抓捕,最终被当场制服。
据特某乙交代,爬某早就因吸毒被抓。这个线索让侦查人员既意外又疑惑:公安机关的在逃人员系统中,爬某的状态一直是“在逃”,既然早已被抓,为何信息没有显示?根据特某乙提供的线索,侦查人员赶赴强制戒毒所排查勐海户籍人员,发现爬某确实于2023年11月因吸毒被送入强制戒毒所,但其使用的身份证号码和追逃信息不一致。经查证才得知,爬某与同村一村民的姓名发音相同,但汉字却不同,且身份证号码接近,导致公安机关掌握的信息有误,未能发现其行踪。核实身份后,2025年2月11日,爬某在强制戒毒所被抓获。至此,两名漏犯全部到案,此时,距离案发已过去三年零五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