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为落实省委和上级检察机关工作部署,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履职尽责,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昆明铁路运输分院(以下简称“昆明铁检分院”)联合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省残联”)、铁路企业及相关行政机关,对大理火车站无障碍环境建设整改成效开展“回头看”。通过实地验收、专家评估及多方座谈,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无碍,生活有爱”的美好愿景加速落地。
多方协同: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卷"的治理路径
2024年以来,昆明铁检机关依托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为抓手,针对省内重点铁路枢纽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并通过案件化办理的方式,创新性地构建了“检察监督+残联协作+行政履职+企业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01
省残联发挥“需求端”桥梁作用
组织视障、听障、肢残代表以铁路沿线旅客车站为核心全程参与问题调研,请其围绕盲道设置、无障碍通道、停车位、电梯、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提出体验反馈,推动整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深化。
02
检察机关强化“全周期”监督
在大理站原址重建提升改造过程中,检察机关针对调查核实过程中发现的共性、个性问题,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大理火车站优化无障碍设计方案,引入中国船级社专家团队提供国标技术指引,确保施工阶段即实现“尺寸毫米级精准,功能场景化适配”,避免火车站建成后因无障碍设施缺失或不达标带来的不便甚至是返工。
03
行政机关压实“履职端”责任
针对火车站站房改造工程建设中存在部分设计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情况,交通部门既作为大理站提升改造工程的建设单位,又作为地方交通运输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的责任单位,在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履职,一方面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照规范全面检查,同时,安排无障碍卫生间样本间施工,并在建成后邀请检察机关及船级社专家现场验收;另一方面持续细化原有图纸中无具体参数无障碍设施设计,出具无障碍设计补强说明及无障碍通用设计专篇,确保火车站无障碍设施规范建设。
04
铁路企业践行“人民铁路”担当
铁路企业针对前期发现的问题,不仅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整改,而且悉心采纳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提出的可以提升特殊群体出行体验的“非强制性标准”建议,在工作人员助行服务机制的“软件”基础上,做好硬件设施提升改造。
精准监督: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提质增效
此次“回头看”聚焦特殊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大场景,实现“整改一项、规范一片”。
出行场景无障碍化
通过重塑“进站—安检—候车—乘车”全链条盲道流线,电梯、扶梯、候车厅入口等场景入口处均设置与入口和楼梯同宽的提示盲道,同时新增盲道600余米。受访视障代表体验后感慨:“现在通过盲道能独立完成购票进站,听到清晰的到站播报,真正感受到‘身体有障,出行无碍’的尊严。”
信息沟通无差别化
候车大厅内实现广播信息与电子屏字幕实时同步,无障碍售票窗口、无障碍卫生间入口处均设置无障碍标识,听障群体代表点赞:“信息获取不再‘慢半拍’,独自出行更有底气。”
设施建设标准化
与其他同类案件不同的是,本案所涉车站改造项目早在设计、施工阶段即已由昆明铁检分院针对初步审图发现问题,通过案件化办理,由相关单位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设置无障碍设计专篇,细化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说明,并引入《无障碍设计规范》《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等国家、行业的标准规范,确保无障碍设施能够得到精细化施工,经全项验收,专家现场检测坡道坡度、扶手高度等指标,合格率显著提升。
长效共治:从"一站示范"到"路网贯通"的民生图景
座谈会上,各方代表基于整改成效进一步凝聚共识: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此次无障碍环境提升改造成效显著,不仅为未来新建站点建设提供了“大理样板”“大理示范”,以法治温度、人文关怀浸润每一公里铁道线,更为“去有风的地方”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开辟了有爱出行新通道。
从法律实施到成效落地,从个案突破到系统治理,昆明铁检机关以检察公益诉讼为纽带,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理念,与省残联、铁路企业、行政机关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携手交出时代答卷。当“一站示范”的星火串联成“路网贯通”的曙光,每一个无障碍闸机、每一处低位服务台、每一班无障碍列车,都在编织一张流动的民生保障网,轮椅上的旅客不再困于台阶,视障者的指尖触摸到站台的方向,肢残旅客从容使用无障碍卫生间时,这些细微之处的尊严积累,终将重塑城市的集体人格。
未来,当这条彰显公平正义、承载人文关怀的无障碍出行之路伴随列车的呼啸从云岭大地向远方延伸时,那钢轨上铺向远方的,不仅是通达的旅程,更是对差异的尊重、对共享发展成果的承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化注解。